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发展 不断增强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丨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深度关注丨迈向汽车强国

发布时间:2024-12-1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深度关注丨迈向汽车强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近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办,智能汽车链展区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观看。在该展区,吉利、宁德时代、比亚迪、小米等一批知名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首发首展首秀,全方位展示从核心原材料到关键元器件的整车产品和服务。

  临近年末,新能源汽车行业消息不断: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6.6万辆和151.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1%和5.7%,同比分别增长45.8%和47.4%;11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6%……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加快,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汽车集团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过去十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规模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党和国家政策支持指引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从年产7.8万辆到突破1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一辆粉色车身的岚图知音新能源汽车驶出生产线,10家新能源车企新车下线的视频同步播放……11月14日,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日益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相关各方分工协作、互促互进,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

  数据显示,从2014年的年产7.8万辆,到2018年超过120万辆,再到首度突破1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培育壮大,十年间就实现跨越式发展,跃上了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达成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坚实一步,也意味着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告诉记者。

  汽车产业素有“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是一个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象征。中国新能源汽车从起步到加速跑,再到实现“弯道超车”,一步步成为行业的“领跑者”,靠的是什么?

  在许海东看来,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肯定是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2014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了多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包括加速充电设施建设、支持消费者购买使用、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使用等。”

  十年来,各类车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汽车企业锚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大创新投入和人才培养,研发了一代又一代新产品,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力得到了提升。”许海东说。

  完备的产业体系、齐全的配套设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益于一系列的有利因素,我国新能源汽车正以“领跑者”的姿态,助推我国汽车工业朝着汽车强国的目标坚实迈进,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同时也为全球汽车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实证。”许海东说,绿色低碳可持续是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中国近年来加快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市场主流,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有力证明了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是可行的,为全球树立了一个榜样。

  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新赛道形成了技术和产业链优势

  11月18日,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正式落户安徽省芜湖市。相较于传统的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方面优势明显,其量产应用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等核心技术路径上均取得重大突破,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三大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以电池为例,我国目前已建成了涵盖基础材料、单体电芯、系统集成、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在内的完备产业体系,向全球供应了超过70%的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原材料,实现了三元锂、磷酸铁锂等多条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由2021年的48.8%、2022年的59.8%,增长到了2023年的62.9%。2024年上半年在全球出货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

  除了“三电”系统,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智能驾驶技术应用等方面也已经迈入新阶段。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乘用车销量已达995万辆,同比增长45.6%,市场渗透率增至47.3%;今年上半年,这一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1%,汽车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汽车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全球化程度高,是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产业体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这些都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1月26日至3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办,智能汽车链展区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观看:产业链“上游”,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代表性企业汇聚于此;“中游”展区,主要展示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网联设备;“下游”展区,整车和下游企业重点展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新趋势。

  引人注目的展台背后是我国培育出新能源汽车这一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自主化程度高的高端制造业。“我国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瞄准新能源汽车赛道共同努力,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而这种完备的产业体系又让企业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响应速度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比如中国生产的电池、电机在国际市场上很有优势,根本在于形成了规模效应。”许海东介绍,过去三年我国汽车出口接连突破新高,2023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贸易出口国,这展现了我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很有竞争力,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也显示出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优势。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超大规模市场,促进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

  商务部12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24时,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合计突破500万份,其中,报废更新超244万份,置换更新超259万份。

  我国出台的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市场消费起到了明显的刺激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11月我国汽车市场热度延续,以旧换新政策效果继续显现,购车需求进一步释放。

  火热的数据再次展现了我国消费市场规模超大、消费潜力巨大、消费增长迅速等特征。当前,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对商品、服务的需求从“有没有”加快向“好不好”转变,消费提质升级趋势明显。

  在许海东看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消费者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发展中日渐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正向设计的能力不断增强,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去设计、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主要是80、90后人群,他们对汽车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具有天然的需求,对汽车的外观、舒适度等也有自己的要求,这种现实的需求引导着车企不断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

  我国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规模,消费市场巨大,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实现发展进步。今年以来,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2018年,我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将整车进口平均关税进一步调降至13.8%,其中零部件平均关税仅为6%,2022年进一步取消了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巨大的汽车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政策支持,为全球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跨国车企不断“加码”中国,分享市场机遇:11月26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宝马集团宣布追加200亿元投资用于升级其在沈阳的生产基地,并宣布2026年,瞄准数字化、电动化的宝马“新世代”车型将在沈阳下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超过60家供应商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整体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汽车整车出口534.5万辆,同比增长21.2%。新能源汽车出口114.1万辆,同比增长4.5%。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在海外市场总体表现向好。2021年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在海外市场份额为1.8%,2022年上升到4.6%,2023年上升到7.7%,今年10月单月海外市场份额为9.8%。

  十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的一个个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不仅彰显着我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坚实步伐,体现了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雄厚实力与无限潜力,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信心与活力。

中国企业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